臺灣突發(fā)6.7級地震,關于地震的這些常識你了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4月18日13時0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發(fā)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
據(jù)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消息,地震不僅造成臺灣島震感強烈,福建有明顯震感,就連江浙滬的小伙伴也表示震感強烈。
今天就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有關地震的小常識。
地震的相關常識
地震又稱地動,是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造成的地球表層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形式: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斷裂、錯動,于是就引發(fā)了地震。
地震分類:
根據(jù)發(fā)生的位置分類:分為板緣地震、板內地震、火山地震;
根據(jù)震動性質不同分類:分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脈動;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類: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fā)地震、人工地震;
根據(jù)震源深度進行分類: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以上)。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又叫喜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帶)、大洋中脊地震帶(又叫海嶺地震帶)。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qū):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qū),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區(qū),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qū),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qū),廣東、福建等地。
地震躲避:
戶外:避開高大的建筑、樹木、電線桿、高壓線、危房等危險物,站在空曠的地方。
室內:迅速關閉電源、燃氣,選擇空間小的地方躲避,如衛(wèi)生間、廚房、儲藏室等地方躲避。躲避時身體盡量蜷曲縮小,臥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護住頭部,一手捂口鼻,另一只手抓住一個固定的物品。
如果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護頭部的物件,則應采取自我保護姿勢:頭盡量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后,保護頭部和頸部。
公共場合:有序撤離,避免擁擠踩踏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切忌乘坐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后避難。
若時間比較長仍未脫險,則應盡量減少運動,保存體力,等待救援。地震后常會伴有余震,所以地震后不要急于回房,避免遇到二次余震。
刷題鞏固
下列有關地震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我國自1949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的一次地震
B、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
C、我國的地震帶主要分布在臺灣、西南、西北、華北、東南沿海等五個區(qū)域
D、震源底深度越淺,地震破壞力越大,波及范圍也越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地理常識。A選項的說法正確:2008年的汶川地震震級8級,是我國1949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地震,強度、烈度都超過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B選項的說法正確: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各地區(qū);歐亞地震帶,又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各大洋中的海底山脈。我國處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與歐亞地震帶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地震活動頻度高;C選項的說法正確: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臺灣、西南、西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這些地方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D選項的說法錯誤:震源深度是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原因之一,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強,但波及范圍也越小。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故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