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習近平用典》第三集:國無德不興
編者按:近日央視推出特別節(jié)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將解讀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習近平用典。這對于備戰(zhàn)2019年公務員考試的考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十分有營養(yǎng)的節(jié)目,為此公考通(www.gongfucj.com)特提醒大家可以多加關注,本站也會持續(xù)更新。
據(j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介紹,節(jié)目分為《一枝一葉總關情》《治國有常民為本》《國無德不興》《國之本在家》《報得三春暉》《只留清氣滿乾坤》《絕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詩書氣自華》《惡竹應須斬萬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為公行大道》12集,由“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xiàn)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六個環(huán)節(jié)構成。
相關閱讀:第一集:一枝一葉總關情 第二集:治國有常民為本
以下為第三集內容:
第三集解說詞:國無德不興
內容提要
為人需要品德,從政需要官德,治國需要每一個人都有內化于心、外現(xiàn)于行的核心價值觀。
本集《國無德不興》以立德為主題,主要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德”的論述,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典故,從崇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修德——勤學、明辨、篤實三個維度,通俗易懂地講明總書記關于“德”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jié)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來到今天節(jié)目現(xiàn)場的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
我們這一期節(jié)目的主題是“立德”。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非常重視立德修身。您看,我們說到選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那我們說到個人也好、家庭也好、國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鄰”。那今天這期節(jié)目我們就圍繞著“立德”這個主題,通過深入地解讀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當中的用典,來深入地學習和領會他的關于新時代立德、修身的講話。
好,現(xiàn)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jié)目的思想解讀人清華大學艾四林教授。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立德的問題,關于為什么立德,總書記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個什么德?總書記講過,“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該怎樣立德呢?總書記講過,“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yǎng)成好思想、好品德”。
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給大家簡單地講講。
先說第一個方面,為什么要立德,我們所說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是什么意思呢?
“國無德不興”講的是,道德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知道,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里面它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多種多樣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有的甚至相互之間還是矛盾、沖突的。比如說愛情觀、錢財觀等等。但是一個社會要穩(wěn)定、要和諧、要發(fā)展,它一定是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講過,“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
那“人無德不立”又講的是什么呢?它講的是道德對每一個個人的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早在2004年,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對這個問題就有了十分深刻的論述。他說:“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我們古人講有“三不朽”,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從這里大家可以看到,立德是居于首位的,它強調的就是德對于做事、做學問的基礎性的前提性的作用。而關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還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我們提出來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里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
主持人康輝:
我們剛剛聽到的這段話是2014年的5月4號,青年節(jié)的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和師生座談的時候他講的一段話。在這段講話里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一句古語“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句話出自哪里?
現(xiàn)在讓我們請出本期節(jié)目的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為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楊雨:
剛才習總書記引用了我們古代典籍當中的兩句經典名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兩句話,出自于我們古代的一個著名的典籍叫《管子》,原文是這樣的:“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蹦恰熬S”的本義是指系東西的大繩子,也引申為一切事物賴以固定的東西。而“國有四維”,也就是說治國有“禮義廉恥”這四大綱紀,而這四大綱紀一旦有所缺失,國家就會陷入比較危險的境地。而一旦這四大綱紀全部廢弛了,國家就有可能面臨滅亡的絕境。所以,這就是“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本義了。
那么大家可能會進一步地追問,禮、義、廉、恥分別又該如何做具體的解釋呢?“禮”就是社會群體當中的人,應該共同遵循的法律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而“義”呢?簡單地說就是公平、正義,這是倫理的原則,也是品德的根本。而且在《管子》當中,這個“義”還有推讓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抑制個人的欲望,把更多的機會要讓給別人?!傲?,那就是公正、廉潔,不驕奢、不貪婪,不掩蓋一切丑惡和罪惡的東西,光明正大?!皭u”,顧名思義,那就是要有羞恥之心,不要縱容邪惡、罪惡。
“國有四維”,也就是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奉行的價值觀。禮義廉恥,就是那個時代普遍奉行的價值觀?!八木S不張,國乃滅亡”,遵守社會規(guī)范、奉行公平正義、知恥行善、廉潔奉公,這是國家富強、社會太平的基本保障。
主持人康輝:
今天我們在講為什么立德,因為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現(xiàn)在我們每一年都會評選全國道德模范,會評選感動中國人物,就是想把這種德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注入社會,注入人心。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實也可以從很多人的身上感受到、學習到這種強大的力量。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請艾四林教授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我想在解讀之前問一下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心目當中的道德楷模是個什么樣子?哪位觀眾來回答這個問題?
觀眾:
我認為道德模范,應該不僅僅是我們以前學習中,還有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偉人。它更多情況可能是,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普通人和平凡人,因為這樣的一些平凡人身上也有我們可以去學習的一些道德閃光點。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謝謝。還有哪位同學愿意回答?
觀眾:
說到楷模,我想楷模就在我們身邊。比如說我們學校都會有志愿者服務團,他們每年都會給生活比較艱難的地區(qū)的孩子們送去學習和生活的物資,我想點點燭光可以照亮一切。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好,謝謝兩位觀眾?;卮鸬梅浅0簦〉拇_,每人心中對道德楷模都有自己的理解。
下面我想再給大家舉一個師德方面的例子。這個名字我想大家也許都熟悉,他叫李保國。李保國同志是河北農業(yè)大學的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李教授是學術“大?!?。他牛在哪里?我想牛在他始終堅守為人民做學問的學術本色、學術方向。他常年深入太行山區(qū),把農民的需求作為自己的科研課題,把論文寫在太行山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的家里。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李保國教授幫助太行山區(qū)增加農業(yè)產值達35億元之高,帶領大家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tài)協(xié)同提升的脫貧新路。習近平總書記對李保國同志的事跡高度稱贊,贊譽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我想,通過這上面的例子,大家對道德楷模是個什么樣子也許會有新的認識。
上面我們從個人和國家兩個維度了解了為什么立德。而在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中國,立什么樣的德呢?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又有什么深刻的闡述呢?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惫沤裰型猓P于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學必須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說具體了,就是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xù)、制度運行所需要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yǎng)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主持人康輝:
這一段講話是2018年5月2號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到了北京大學,他和師生座談時候講的話。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請楊雨老師,為大家講一講這句話里包含著怎樣的大學問。
經典釋義人楊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禮記·大學》篇的基本綱領,或者說也是“大人之學”追求的最高的境界。所謂“明德”就是指光明美好的德行,而“明明德”,前面那個“明”字是動詞,是彰顯的意思。所以“明明德”是指的彰顯光明美好的德行。而“親民”,指的是要將這種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到民眾身上去,要革除蒙昧,開發(fā)民智,然后共同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
中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曾經承擔過培養(yǎng)本國青年人才的這樣一個任務,他擔任過的三閭大夫這個官職,就部分地類似于今天的教育部的有關職能。我們現(xiàn)在不是經常把老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而把青少年學生比作是花園里的花朵嗎?那這樣一個比喻的形式,最早就是由屈原開創(chuàng)的。他曾經把他培養(yǎng)的青年學生比喻成是花園里面盛開的香花、香草,像蘭花、杜衡、芳芷等等等等,這都是楚國特產的香花香草。而屈原他自己,則是辛勤的園丁,在花園里面不辭辛勞地耕作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意思就是說,希望這些香花、香草,等它們能夠茁壯成長,能夠長到枝葉繁茂的時候,他希望能夠將它們收割下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那么有了這樣一批德才兼?zhèn)涞那嗄耆瞬牛趾纬顕覜]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
北宋的理學家周敦頤在他的經典散文名篇《愛蓮說》當中也提出來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種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培養(yǎng),其實和屈原的這樣一種培養(yǎng)香花、香草的人才理念,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這是從國家,教育培養(yǎng)青年人才的層面而言,那么具體到每一個家庭,從家庭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層面而言,我也想舉一個比較經典的小故事。
在蘇軾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程夫人就經常親自教蘇軾兄弟兩個讀書。有一天,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在讀到東漢的歷史的時候,突然情不自禁地長嘆了幾聲。然后蘇軾當時正好站在母親的身邊,就問他的母親程夫人,假如軾兒也立志,想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母親,你愿意嗎?當時程夫人就合上書說,假如你能夠立志,做范滂那樣的人,那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根據(jù)《后漢書·范滂傳》的記載,范滂是東漢時期非常清正廉潔的一位名臣,可是他所生活的東漢漢靈帝時期,政治非常黑暗,而且正直的讀書人遭到了大肆的屠殺。范滂為了不牽累旁人,決定投案自首。他在和母親訣別的時候,跟他的母親這么說,他說兒子不孝,雖然是為了大義去死,死得其所,兒子也沒有什么好后悔的,但是兒子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從此不能再在母親的身邊奉養(yǎng)母親了。當時范滂的母親大義凜然地說,你選擇的是和那些歷史上真正的名士一樣齊名的事情,你的做法是值得尊敬的,哪怕是死,又有什么好遺憾的呢?
所以根據(jù)范滂和他的母親的這一段對話,我們可以推之,蘇軾和他的母親程夫人的一番對答,不僅顯示了蘇軾從小的志向,同時也展現(xiàn)了他的母親程夫人的氣節(jié)和智慧。
所以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不僅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風氣依然呼喚著這樣一種具有良好品德修養(yǎng)的君子。
主持人康輝:
我們知道很多學校的校訓里面都有關于德的內容。像艾教授是清華大學的,清華大學的校訓大家都很熟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那我們請艾教授給大家講講清華大學校訓中的這個“德”字,好不好?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好。清華大學校訓這兩句話其實還都含有這樣的含義在里面?!白詮姴幌ⅰ敝v的是每一個人應該像天空一樣地遼遠,像天一樣地剛毅。我們講“厚德載物”,就強調你的德要像大地一樣地厚實。
主持人康輝:
剛剛艾教授給大家講的清華大學的這個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大家知道出自中國的哪部典籍吧?《周易》,對不對?那楊雨教授剛剛給大家講的是《禮記·大學》當中的名言,這是儒家文化的經典,那我們知道中國還有其他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學說當中也會強調“德”字。那楊雨老師,為什么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我們看到不同的學說、不同的流派,但是在“德”字上面會有這種不約而同。
經典釋義人楊雨:
其實在先秦的時候,諸子百家雖然他們的各自的核心綱領可能在表述上面是有不同,但不約而同都以道德修養(yǎng)作為一個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剛才康輝老師也講到,比如說道家的這樣一個代表著作《道德經》,其實明確地標榜了道和德這兩大它們的核心的綱領,包括儒家的思想,其實一直都還在強調立德和修身。那墨子的“兼愛”、“非攻”,還有法家通過外在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社會共同體的人,希望這些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通過長期的這樣一種令行禁止,能夠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主持人康輝:
是的,千百年來,中國的文化當中一直強調“德”這個字,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于一個個人來說有多么多么地重要,這種影響一直到今天。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那么如何能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呢?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大德講的是國家之德。明大德對每一個個人來講就是要立志報效祖國。黃大發(fā)長期擔任貴州遵義一個小山村叫草王壩村的黨支部書記。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鄉(xiāng)親們歷經30多年,硬是在一條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天渠”,結束了當?shù)亻L期缺水的歷史,鄉(xiāng)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fā)渠”。黃大發(fā)身上這種愛國為民的情懷就是大德。
我想講第二個方面,守公德。公德,顧名思義,就是公共領域的道德。對共產黨人來講,守公德就是要踐行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所講的這個道德模范,時代的楷模是我的一個同行,他就是大連海事大學曲建武教授。2013年,曲建武同志出于對學生工作的熱愛,毅然辭去正廳級的職務,回到大連海事大學,當起了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一名大學本科生的輔導員。
主持人康輝:
2017年的12月29號,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推廣公布曲建武同志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2018年的3月1號,教育部也授予了曲建武老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的榮譽稱號。今天我們非常榮幸,把曲建武老師請到了節(jié)目的現(xiàn)場,掌聲歡迎他。
曲老師好!您請。
剛剛艾老師跟同學們介紹您的時候說到了,您放棄了那么高級別的一個職位,選擇重新回到學校去當老師,就意味著退休以后那些待遇就都沒了。當時為什么會那么堅決地做出這個選擇?
嘉賓曲建武:
我1982年參加工作的時候就是一名輔導員,給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以我多少年和學生在一起,和學生之間這種感情真是難舍難分。所以我非??释心敲匆惶欤以倩氐綄W生中跟他們在一起。
主持人康輝:
是對學生的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愛讓您做了這樣一個選擇。在大學里面做輔導員,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被很多人認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您是怎么做的?
嘉賓曲建武:
我想,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個輔導員,僅僅講道理也是不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這就是你要以自身的一些踐行來引領孩子們,你教育孩子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一定要成為這樣的人。
主持人康輝:
今天我們特別感謝曲建武教授來到我們節(jié)目現(xiàn)場,給大家上了一堂特別生動的立德課,謝謝您!謝謝!
剛剛艾四林教授給大家講到了明大德、守公德,那么接下來我們要聽他來講一講,我們如何嚴私德。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在了解了守公德之后,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嚴私德。私德簡單來講,就是私人領域的道德,就是私人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風尚、品質和習慣。對于黨員干部來講,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嚴把“私”字。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在私德問題上,黨員干部絲毫不能懈怠,要始終有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這種警醒意識,要自覺地去凈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娛樂圈,要做到慎獨、慎微。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干部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大家也許會問,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日理萬機,為什么會去關心黨員干部的私事、私德呢?其實對黨員干部來講,私德不是私事,它事關黨和政府的形象;私德也不是小事,它事關個人的榮譽和他的發(fā)展進步。
上面我從為什么要立德、立什么德兩個方面講了一些看法。那么關于立德的問題,總書記又有哪些深刻的論述呢?
第三段落
微視頻三:
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
主持人康輝:
這一段話也是2014年的5月4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的時候他講到的。在這段話里,他又引用了儒家文化當中的一段經典名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這段話又出自儒家的哪部典籍?接下來我們請楊雨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楊雨:
這幾句同樣是出自《禮記·大學》。當然,這幾句是經過了精簡的、比較精煉的說法,原文其實挺長的。
如果說前面引用的那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明明德、親民、至善,指的是道德修養(yǎng)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禮記·大學》當中的三大基本綱領的話,那么這幾句所提出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實現(xiàn)那三大基本綱領的八條具體的途徑,也就是所謂的“八目”。
那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說起來,好像這八大途徑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
我想要說的這個具體的人就是北宋的名臣范仲淹,在五年的學習生涯當中,他是所有的學生當中最刻苦、最勤奮的那個。27歲的范仲淹進士及第,正式進入了仕途。而且他當官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把他的母親接到身邊來奉養(yǎng)。在公元1040年,這個時候范仲淹已經年過半百了,他受命于危難之際。從富庶秀麗的江南被調到當時氣候嚴寒,條件非常艱苦的西北邊疆。就在他在慶州駐扎的這個期間,他還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漁家傲》,將他制敵報國的慷慨激情熔鑄成這首千古絕唱。其實我們只有讀懂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面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這個核心精神的話,我們才能夠讀懂《漁家傲》里面的這一句“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不是范仲淹為了個人的命運前途揪心,無奈的淚水,而是為天下蒼生命運憂心的仁愛、情意之淚。
作為北宋的一代名臣,其實范仲淹身兼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多重身份。在他去世之后,宋仁宗賜給他的謚號是這兩個字“文正”。
“文”是宋朝對一個人的學識的最高評價,而“正”,是公眾對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評價。那范仲淹的這樣一種人生經歷,我覺得是非常典型地詮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范,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人格修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的意義。
主持人康輝:
儒家思想對于中國人影響至深,儒家有一顆入世心,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常被概括為家國情懷。這家國情懷也是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要承擔的責任。所以,為什么我們強調每一個人都要從修德開始,如何修德呢?接下來我們繼續(xù)請艾四林教授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關于修德,我想從以下幾點來給大家講一講。
第一點,勤學。勤學是修煉道德的基本方法。那怎么樣做到勤學?我想每一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在我看來,要向我們身邊的道德模范學習。我下面要給大家講的這位道德模范很不簡單。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兩次接見過她,并且親切地稱她為老阿姨。我想大家應該已經猜到了她是誰,她就是龔全珍。龔全珍是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她隨她的丈夫一起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當起了農民。在幾十年的歲月中,她不計報酬地給當?shù)氐睦习傩罩v革命傳統(tǒng),講理想信念,她非常節(jié)儉,從來都舍不得給自己添置一件新衣裳,但她卻甘心拿出自己大部分的收入,去資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和需要幫助的群眾。如今她已經90多歲了,仍然是在關心著社會,幫助著他人。向道德模范學習,就要向龔全珍這樣的道德模范學習。
勤學就要向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否則我們就是無根。
第二點,明辨。明辨就是要善于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善于做出選擇。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講過,青年面(臨)的選擇很多,關鍵是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掌握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就掌握了這把鑰匙。
接下來我想講第三點,篤實。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修德就要落到實處,我想首先要從小做起。習近平總書記講過,“人民”二字的理解就來自于他十六七歲在陜北插隊時候的感受。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講,青少年要從小就要學會做人、學習做人,每天都可以想一想我愛國了嗎?我熱愛集體了嗎?我在家孝敬父母了嗎?在學校愛護同學了嗎?在社會上遵守公德了嗎?這樣想一想,就會促使自己每天多做一點。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就能養(yǎng)成大德。
道德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拔鹨陨菩《粸?,勿以惡小而為之”,為何?因為下面還有一句,“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也引用這句話,來告誡我們的廣大黨員干部,善小要常為,惡小不可為。
道德的養(yǎng)成貴在堅持。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要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始終牢記道德的養(yǎng)成永遠在路上,要始終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謝謝大家。
主持人康輝:
謝謝今天的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為我們帶來的講解。勤學、明辨、篤實,以此修德,何愁國之不興,人之不立呢?今天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今天的一種大德。立此大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就有了一種最持久,最深層的強大力量。
在今天節(jié)目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重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有關立德的一些經典篇章。
經典誦讀環(huán)節(jié)
《愛蓮說》節(jié)選·周敦頤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ㄖ醒霃V播電視總臺供稿)